停留:不止向前还要停下赏景
1988 年3 月16 日,一个大大的蛋糕被抬进5 号楼研究室。房间里济济一堂,全都围绕在李琮池老先生身边,为他庆祝八十岁的生日,和乐融融的场面着实让人艳羡。
图4 八十八岁的李琮池登上南非狮子山
当然,李琮池老先生能成为了一个人人敬佩的前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能力。
一进李琮池老先生的办公室,最先映入眼帘的就随处可见的书:各种资料、文献,英语、日文、俄语的的原版书……虽然摆的到处都是,可爱干净的李琮池老先生总是把书摆的很整齐。而且他看得书都会做一张书卡,上面会写明这本书的书名、出版社,并做好书签,标明重点。
那时候几十块钱的工资,李琮池老先生每个月还能从生活开支中攒出钱来,不仅用于购买书籍,更多的都补贴给了下一代。给在田间试验的后背带驱蚊止痒的风油精,一买就是一整盒;看见队员们每天都吃些老菜叶、辣萝卜,就自己掏钱买鱼买肉给他们打牙祭。但除此之外,李琮池老先生的每一分钱都很节俭,真真正正给学院后辈做了表率。
不过,即使一生都没有真正离开过学术事业,李琮池老先生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李琮池老先生是整个系打扮得最时髦的那一个——檐帽、墨镜、马裤、猎枪,打兔子是一身猎手打扮的李琮池老先生很喜欢的活动,在户外的李琮池老先生和做研究时的他相比更有活力一些。
也许正因为懂得生活情趣,李琮池老先生和现在的学者们不同,他就很少加班,上班和下班的时间都按照学校的规定执行。下班回家,陪妻子,陪孩子,早睡早起,合理饮食起居。也正因如此,李琮池老先生的身体一直都很好。相反他的妻子身体却不太好,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卧病在床,一直是李琮池老先生一个人在照顾她,八十多岁的老人彼此照应,直到去世,妻子身上没有一块褥疮。
游历名山大川,是李琮池老先生的另一大爱好。黄山、庐山看山,香港、广州看城,由子女们陪伴着,国内的风景名胜他都走了个遍。而李琮池老先生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他的儿子工作的地方——南非。在那里,他以87岁的高龄征服了狮头山,创造了一个奇迹。
而对他子女来说,他不像一个体贴的老师、前辈,更像一位严厉的教官。
他最常对子女们说的话,就是“多到艰苦的地方去”。
在他的鼓励和推动下,儿子李晓池进入了北京地质大学,留学新西兰,又曾在南非工作过一段时间,回国后则常年在山区、野外工作,但他和父亲一样兢兢业业,在不久之前的2016年7月17日,李晓池带领团队促成了湖北省神农架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就此达到了五十个。尽管如此,李晓池也没有停歇,继而又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
而李琮池老先生的女儿李少军刚刚大学毕业时,就被父亲鼓励,去了贵州,一个现在仍被称为“原生态之省”的地方。
不过正是因为李琮池老先生略显严苛的教育,才让他的子女五人都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父爱如山,但如山的父爱也有动摇的一天。2000年,92岁高龄的李琮池老先生突发中风,半边身体都不能动。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李琮池老先生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又以惊人的毅力站了起来,并渐渐能够走动,直到中风治愈。
2003年,95岁高龄的李琮池老先生在武汉逝世,几乎生命科学学院所有教职工都参加了他的葬礼,他们在葬礼上,共同祭奠这一位值得敬佩的老人。
他的后辈郭建军常说,“李琮池先生是个好先生,他做好了表率,让我们学校生物专业发展很快,地位很高,让我们学院本身非常团结。”
距离这样一位老先生去世至今已经有十三年了。但这十三年之间他始终不曾真正的离开过生命科学学院,他留下的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执着的钻研精神,都是百年生科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