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葛晓阳受邀来到我院,在生科院5301报告厅作了题为“转基因技术优化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
人物简介
葛晓阳,男,博士,研究员,博导,国家青年基金B类获得者,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入选者。主要研究棉花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抗病高产机制的解析,利用种子生长点干细胞建立无基因型依赖的棉花转化体系,通过筛选黄萎病菌效应因子及其寄主中的互作蛋白创制抗病的优异种质,挖掘叶绿体中的抗病蛋白实现了抗病和高产的平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B类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等。以第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Plant Cell、Advanced Science、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New Phytologist、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Journa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著作2部《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棉花基因组学》。2017年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2022年获得“河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现场直击

首先,葛晓阳研究员回顾了我国棉花转基因技术的国产化之路,并且指出在当今智能育种的4.0时代,我们需要的是高效精准的转基因技术。
报告重点介绍了团队成功构建的不受基因型限制的植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该体系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在棉花、大豆、花生等双子叶植物育种实践中成效显著,不但大幅提升了基因转化效率,而且为后续目标基因功能验证、优异种质资源创制等关键育种环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为作物品种改良开辟了新路径。基于该技术,团队在棉花改良上成效显著:通过突变CUC2基因培育出株型紧凑材料,适配新疆棉田高密度种植需求;借助BR激素调控纤维伸长,改善棉花纤维品质。针对我国棉花“高产但抗病弱”痛点,团队探索多效性基因,从能量代谢与免疫激发双路径,尝试实现高产与抗病协同改良,并提出精准调控基因表达、聚合多基因、引入植保素合成通路等未来方向,为作物育种开辟新路径。

提问讨论环节,师生们积极提问,围绕“不受基因型限制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等问题与报告者展开了深入交流。葛晓阳研究员详细解答了每个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理解。葛晓阳研究员的报告系统描绘了通过生物技术驱动棉花产业升级的宏伟蓝图。这些突破性进展正为保障国家棉花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图文来源:郭家源
初审初校:李 韧
复审复校:万翠红
终审终校:邱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