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至14日,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5号楼5301会议室成功举办了“演化与生态青年论坛”。会议聚焦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及生态适应等前沿议题,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吸引了近百名学者与研究生参与交流。
9月12日:前沿研讨会
论坛首日举行前沿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学院演化和生态学教师齐聚一堂,围绕演化与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探讨学科发展方向,并分享各自的研究经验与成果,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创新建言献策。
9月13日:学术报告交流
会议由徐旭东院长致辞拉开序幕,上午的议程由黄双全教授主持。
上午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邱强教授作题为《鹿茸再生的进化发育机制及转化医学探索》的报告。邱教授围绕鹿角再生周期及其多维度价值,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历程,重点阐述了细胞分子机制、进化发育机制以及转化医学(如干细胞应用)的最新进展。

西湖大学甄莹研究员聚焦“突变率是否影响生物多样性纬度格局”这一科学问题。通过严谨实验设计验证了演化速率假说的两大预测,发现温度对突变率的影响因物种类型和基因组不同而异,该假说仅部分适用于脊椎动物。这一发现为理解生物多样性分布提供了新的视角。
上海交通大学胥川副教授从理论生物学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因转录变异的产生方式与特征。通过对比适应性假说与分子错误假说,并以环形RNA为证,支持“多数转录变异是分子错误”的观点。基于该理论开发的筛选工具已在临床诊断中获得实际应用。

浙江大学陈文博研究员带来了关于红肉桃果肉颜色与酸度协同调控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BL转录因子因启动子区LTR插入而高表达,可同时促进花青苷和苹果酸积累,同时鉴定出下游调控的ALMT基因,为果实风味改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下午报告:
下午的议程由叶志强研究员与焦恒武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刘振研究员聚焦蝙蝠适应性演化,系统探讨其在动力、能源和结构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机制。报告不仅解答了演化过程中的诸多科学问题,也兼顾物种保护与人类健康应用的价值。

云南大学孙艳波研究员深入探讨了转座子在生物生态适应中的动态作用。研究揭示了转座子如何驱动宿主表型多样性,并特别分析其在两栖、爬行动物进化与适应中的作用,为理解物种适应性演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西南大学徐洛浩教授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系统重构了脊椎动物染色体演化历史。报告重点介绍了裂腹鱼多倍化及再二倍化研究,为脊椎动物基因组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湖北大学徐乐天教授从微生物-宿主互作角度,揭示肠道细菌介导的害虫适应性机制。研究介绍了柳蓝叶甲对柳树的偏好机制、肠道细菌对幼虫取食偏好的影响,以及成虫产卵定位与肠道菌的关联,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叶志强研究员 详细介绍了水蚤适应性演化研究,并透露未来将聚焦僵尸蚂蚁寄生行为调控这一前沿方向。

交流与讨论:
会议期间,参会者围绕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青年学者就“生态-进化-发育”交叉研究、计算模型在演化生物学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不仅展示了各位学者在演化与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青年学者搭建了跨学科对话的平台。
9月14日:参观与合作洽谈
最后一天,校外专家老师们参观了校博物馆与校史馆,并走访了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参观过程中,双方就科研条件、学科建设以及未来合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此次活动加深了学院与国内同行的了解,推动了潜在的合作关系。
图文来源:闫威威、邓如云、李新瑞
初审初校:叶志强、李韧
复审复校:万翠红
终审终校:邱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