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研生科讯(通讯员李瑶)11月10日晚7:00,生命科学学院学术论坛系列讲座活动在生科院5301报告厅顺利开展。杨红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木食性白蚁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功能”的学术报告,我院研究生和老师积极参与本次讲座。
杨红,博士,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木食性白蚁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共生机制及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降解与炼制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EM、AEM、ME和 IJSEM等国际知名的微生物学期刊,已被引用200余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本次报告杨老师介绍了五部分内容,首先讲解了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与策略,主要分为培养法和非培养法。培养法可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理化特性、代谢途径、生态功能等;非培养法通过基于SS rRNA基因的文库构建、DNA指纹分析、原位杂交、qRT -PCR,以及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可以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功能。第二部分杨老师为大家介绍的是白蚁的种类和生物学特征,白蚁根据生物学特征和食性特征可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讲解了白蚁的社会性、多型现象、生活周期、生活史和白蚁巢等。白蚁的习性包括抚育行为、营养行为、告警与防卫行为等。杨老师指出,白蚁对人类既有危害也有贡献,并分别举例说明。随后杨老师讲解了白蚁肠道的微生态条件,包括白蚁肠道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等。接下来介绍了不同种类白蚁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重点介绍了杨老师研究的两种木食性白蚁,黑胸散白蚁和象白蚁肠道的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部分分离细菌的鉴定。最后一部分杨老师介绍了木食性白蚁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木食性白蚁体内有多种多样的共生微生物,其群落组成与区系结构随白蚁的种类有明显不同;随着白蚁肠道不同部位生理生化条件的不同,共生细菌的种类与分布也不同;有些共生细菌可能在白蚁体内参与了氮的重新利用和纤维素的降解;木食性白蚁肠道是自然界一个丰富的纤维素酶基因资源库,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之后同学们纷纷积极向杨老师提问,杨老师详细地给出了回答,探讨了关于白蚁的生活习性、辨认方法以及杨老师研究白蚁种类的选择标准等问题。
本次报告生动精彩,同学们都对木食性白蚁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