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研生科讯(通讯员张景华)2017年2月18日上午10点,本学期第一场学术报告在5301学术报告厅顺利开展。魏辅文研究员应邀做了题为“野生动物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魏辅文是中国科学院动物副所长,动物生态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兽类学会理事长和北京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魏辅文研究员长期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开展大熊猫和小熊猫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遗传学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研发专项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ure Genetics, PNAS, Current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 Molecular Ecology, FunctionalEc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评述。
讲座中,魏辅文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以模式物种大熊猫的研究为例,对保护基因组学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首先,魏辅文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学的相关研究以及发展趋势。其次介绍了大熊猫植食性相关的形态特征、生理代谢、肠道微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并通过与小熊猫比较,介绍了大熊猫和小熊猫趋同演化的遗传学机制。魏辅文研究组发现大熊猫每日能量消耗异常的低,几乎与树獭相似,能量代谢率很低带来的挑战是大熊猫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通过研究发现,大熊猫维持异常低能量代谢的机制与其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基因组等方面都有联系。此外,魏辅文研究组首次对小熊猫全基因组进行从头测序,并对大熊猫已有基因组进行优化组装。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大熊猫和小熊猫在形态性状(如伪拇指)和生理性状(如对竹子中必须营养物质的利用)方面趋同演化的遗传学机制。
我院师生积极参加了此次的报告,并就大熊猫的适应性进化相关科学问题与魏辅文研究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