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斩获殊荣》《我校学子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宿舍冷暴力〉获“我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三等奖》《我校学生作品入选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艺术作品巡展》……这些新闻不仅记录了华师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中的收获,也是学校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印记”。
功夫在平时。万变不离其宗,“老师教”和“学生学”始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两大基点。只要平日里肯下功夫给这两片“土壤”培好土、追好肥,便可静待它们“茁长生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打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攻坚战,有赖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多部门、学院的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教务处、信息办等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在这场“攻坚战”中无一不尽心竭力。
落实“专题教学”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到课率、抬头率、入脑入心、获得感……2017年,这些核心“指标”成为 “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关键所在,而要让这些关键“指标”落地,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或缺。
2017年10月,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场教学展示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丁茜和熊富标分别被推选为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殊荣的获得既离不开他们个人的努力,也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出”的果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备赛的几个月便可大功告成的,而在于日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点滴积累。谈到与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场竞技、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脱颖而出的“秘籍”时,丁茜和熊富标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专题教学”和“集体备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告诉记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教学”和“集体备课”已成为学界共识,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7年把它们落得更实更细。
“以教材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把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分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设置一个负责人。负责人的遴选不但依据教师的研究专长和学术背景,还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对于自己负责的专题教学内容,负责人要持续地进行专业性研究,不断把握学术动态以及学生和社会实际,突出学理分析,让课堂教学内容‘深’起来,再通过‘集体备课’将优质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与其他教师进行共享。这样一来,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相对统一,又能使每位教师各展其长。”李芳解释道。
专业性研究、学理分析、让课堂教学内容“深”起来……“专题负责人制”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呢?对此,李芳并不担心:“正所谓‘深入浅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是为了让老师们把教学内容吃透。只有自己吃透了,才能给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得明白。而且强调学理性并不意味着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换言之,不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如何创新,都必须扎根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花拳绣腿’。”
丁茜和熊富标都深感通过“集体备课”获益良多。“集体备课”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为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夯实了理论深度,也营造了老师之间彼此沟通、相互协作的良好教学氛围。备战全国赛的过程中,丁茜和熊富标自然全力以赴,但两堂二十分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里也凝聚着很多老师无私、悉心的帮助和指点。
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举办集体备课近40场。除了常规性的教研室集体备课会外,还聘请了多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莅临指导集体备课;举办了大学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衔接备课会以及不同教研室之间探讨重点、难点问题的集体备课会。
其实,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单打独斗”;打造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也绝非只能依赖专业人才。从校党委书记黄晓玫为新生开讲入校第一课,到校长杨宗凯与2017级师范生畅聊“信息时代的教育自信”,再到校领导“深入课程、深入课堂、深入专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面铺开,张耀灿、林剑、高新民、龙静云等知名教授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多年来,华师一直致力于拓展学校各种资源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2017年这样的探索依然在继续。
推动“学生主体化”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效果好不好?是不是通过教学改革真正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获得感?学生最有发言权。
“《大学生村官成长记》这部情景剧是根据我们实地调研情况录制的。”
“我们组在校内进行了随机采访,让他们谈一谈对网络社交的看法。”
“参观纪念馆后,大家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有所改观……”
近几年,学校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此类场景在华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已逐渐普遍。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才能真正让理论入耳入心。
2017年12月1日,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辅导员王玉梅手机铃声响起,电话另一端传来喜讯:2014级本科生夏昀主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网络正能量 争做校园好网红》获得了“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和最具理论深度奖。这堂由学生主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亮度”也有“深度”,更让参与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
参与了课程录制的生科院2014级本科生田伯琳觉得,这次“网红”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好尝试,也开辟了新思路。要想增加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就应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讲解的切入点。只有接地气的讲解,才能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价值观教育不再是“左耳进右耳出”,真正助力学生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业质量自然就上来了。城市与环境学院2016级本科生吴雅莉、马燕、邓雨欣、陈异芬、韦岑菊、蒋楠对此深有体会。2017年11月,当他们得知拍摄的微电影《宿舍冷暴力》获得“我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三等奖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没想到我们的思修作业能够获得国家级奖项!”
《宿舍冷暴力》并不是为了参加比赛而专门拍摄的作品,它就是吴雅莉们思修课结课作业。尽管没有专业的录制设备和相关经验,但每一位成员都拍摄的很用心。主角“马小燕”从入校到与室友发生摩擦,再到最终遭受“冷暴力”,作品最后一幕的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镜头在漆黑寂静的走廊与欢声笑语的寝室中转换,“宿舍冷暴力”现状与后果的数据在屏幕上滚动。教室里霎时陷入安静。通过这部微电影,大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新的体悟: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真的不遥远。
2015级美术学院的丁元勋也有着同样的体会。2017年11月,他与同学卢炯联合创作的作品《纪念恽代英》成功入选首届“赤子初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艺术作品巡展”,并获得了二等奖。回忆起作画经历,丁元勋说他俩第一个想到的画作对象就是恽代英:“他‘为了给更多的人寻找光明,我必须先走进黑暗’的信念与比赛主题‘赤子初心’很契合。”
实地考察、街头访谈、微电影、读书会、经典导读、艺术作品……各式各样的实践成果展示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氛围生机盎然,一改往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晦涩难解”的刻板印象。获奖既是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肯定,也展示出华师学子们走上讲台、主动参与、学用并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貌。
用好“信息化”手段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已经成为华师一张亮眼的“名片”。丁茜和熊富标都觉得,他俩获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信息化的助力:他们参赛的教学视频都是在智慧教室录制完成的。
“参赛过程中,评委们都对视频中展示的教学环境非常感兴趣。其实其他院校也都有线上和线下教学融合,只不过华师的云课堂和智慧教室实现了‘物理空间’‘社交空间’‘学习空间’的融合创新。”丁茜这样告诉记者。
“智慧课堂里的‘思维导图’特别好用。”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信息技术融合,熊富标说:“‘思维导图’跟PPT不一样。它是动态的。我可以把一堂课要讲的内容和相关资料用‘思维导图’串起来,讲到哪里点到哪里,既条理又连贯,学生对于整堂的重点内容和讲解方式一目了然,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把老师的教学思路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对于老师来说,怎样‘导’得好、什么地方要提问、什么地方该讲解都要认真琢磨。如果‘思维导图’各部分内容衔接很生硬,教学效果自然会打折扣。这个‘倒逼’的动力促使老师们不断推敲教学设计,力求把一堂45分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地更有浓度、更加精致。”丁茜如此谈到。
有了信息化助力,让本就是数字时代“原住民”的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活了起来。智慧教室和云平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都较之以往有所改变:只能容纳40个人的智慧教室不仅开启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为确保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和研讨提供了可能,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也被学生大大方方地带进智慧教室,成为上课时沟通展示的“利器”;云平台保留了学生所有的学习痕迹,避免了过去教师只靠一两次卷面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尴尬局面……依托信息技术,华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索之路还将走得更远。
文转自华大在线 郝日虹 张唯 曹梦婷
原文链接:http://www.ccnu.com.cn/info/1010/26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