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新闻宣 通讯员 于少珺)4月25日至26日,生命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人福杯”中学生性健康教育技能大赛赛前培训暨初赛笔试在7301举行。彭晓辉老师的硕士研究生陈颋婷担当我们本次培训的主讲人。
本次培训分三次进行,旨在建立参赛选手对性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消除一系列错误观念,为后期性健康教育技能大赛奠定基础。陈颋婷围绕着 “生理与健康”、“恋爱与性”、“性交传染疾病和预防”的主题为参赛选手进行了详细解说。另外重点强调了艾滋病、性病的教学,应是关爱导向;教育应倡导青少年做出安全、负责任的行为选择。
“任何性别、任何年龄段对性有没有需求、需求强烈或不强烈,是正常的,存在个体差异。”, 陈颋婷指出:人们在性行为上也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在安全、自愿、无伤害的原则下,不同的性需求、性行为都是正常的。手淫、遗精和处女膜等问题,陈颋婷认为这些都不是性生理本身的问题,而是个人由于知识不足、偏信误传、观念保守等对待性的认识问题。
谈到恋爱与性,陈颋婷坚持爱情观在不同人之间存在差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是人生观的反映。也进一步对“先有爱还是先有性”这个争议性颇大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是因人而异的。性应该包括在爱情之内,但爱情并不一定包括在性之内。不包括性的爱情,是有的,但是不常规。”而后,她就避孕的相关知识做了详细地阐述。
随后,陈颋婷对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做了解答。有同学提问:“男同性恋是否更容易得艾滋病?”由于精液中HTV具有传播作用,而男同性恋性交时采用的“肛交”等方式,极有可能通过交换体液而传播HTV病毒。而蚊虫叮咬则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并且,她幽默地补充道:“一只蚊子叮咬后血液的残留量只有0.004ml,除非一只蚊子连续不停地叮咬艾滋病病人2800次。”
而对于社会讨论热点——“艾滋病病人用艾滋针头报复社会”,陈颋婷指出:“这是毫无没有科学依据的,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几分钟就会因为血液凝固而死亡。我们大学生不要歧视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
随后,下午3点进行了性教育初试笔试。此次比赛共有52名选手入围初赛面试环节。第七届“人福杯”中学生性健康教育技能大赛决赛也将于5月9日下午1点30分举行,届时彭晓辉老师会莅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