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杨文强研究员在7103教室为学院2021级生物科学类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新生研讨课。
课前,院长邱保胜教授简要介绍了杨老师的基本情况,杨文强研究员目前任中科院植物所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藻类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光合作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WLLA青年PI培训委员等职。主持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科院先导A项目等课题。利用衣藻和豆科植物为模式,研究: 1)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2)光合作用与碳代谢互作网络;3)叶绿体蛋白转运和光合作用发生的质量控制;4)豆科植物高效固碳固氮调控,在Small Methods, PNAS, Plant Cell, Plant Journal, Molecular Plant, Plant Physiology, New Phytologist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3本。
上课伊始,杨老师将87岁高龄的中科院植物所匡廷云院士仍时时牵挂着科研实验的故事娓娓道来,表达了对科学家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钦佩之情,同时鼓励大家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坚持学习,积极投身科研。
杨老师以时间为主线,从17世纪最具争议的科学问题---“光的波粒二象性”引入,到爱因斯坦通过提出光电效应使问题达成和解,从“光的本质”、“光合作用的意义”、“实验室的研究”、“光合作用研究展望”四方面细致解读了“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翔实的内容和生动风趣的讲解,让大家粗略了解了“光合作用”这一“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杨老师还提到“光对植物具有双重功能”、“光参与形态建成”、“植物能感知光的方向、强度、波长”等一系列我们尚未熟悉的概念,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杨老师回忆了他在美国斯坦福卡内基研究所植物生物学系和美国科罗拉多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NREL)交流学习的经历。结合当下国情,他指出了中国面临的两条“红线”---即耕地需求18亿亩、人均粮食400公斤。面对严峻的耕地短缺,中科院植物所开展了“光合作用调控机制”、“光合作用和代谢”、“叶绿体蛋白转运研究”、“豆科高光效调控机理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工作,鼓励同学们秉承“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生科精神,不惧别人无知的“嘲笑”,勇敢的提出质疑,“no stupid question, only stupid action”,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学习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