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生科讯(通讯员:池煜瑶)王见,2017级生理学专业硕士,校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于今年成功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专业博士。在王见的硕士生涯中,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是他努力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也不忘从周围优秀的人身上汲取力量,再将它传递给更多朝着科研道路努力的人。学无止境是毕业后的他对于硕士生活最深切的感受,而上下求索则是他一直以来对学业、对科研所秉持的态度。
因为喜欢小动物而与生理学专业结缘的王见,在硕士期间面对从细胞水平出发、研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改变时也并未表现出因畏难而胆怯,而是通过埋头于实验、受鞭策于同辈、求教于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的方式来提升自己。
研究生期间,王见参与了由老师主持的两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模式细菌E. coli及其单基因敲除突变菌株的纳米零价铁细胞毒理关键过程和非晶零价铁微球的形成机理及其典型环境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他非常明确地知晓这两个项目的目标:一是要做出科研成果,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幸协助老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使他获益匪浅:做实验是一个既考验思维又考验动手能力的过程,实验的每一个结果都反映了实验步骤的设计过程是否严谨、实施过程是否恰当,当实验中出现结果不理想的情况时,往往是某一环节出现了错误,这时候就需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复盘,在脑海中演示整个实验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同时在阐述科学问题的时候,也需要理清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这就在无形中锻炼了王见的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对于科学问题的分析和阐释也锻炼了他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埋头科研的过程中,他收获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扩充,更多的是对自己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王见并没有把目光局限于自己的世界中,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他不断地从同辈身上汲取经验,以此来鞭策自己:“看到别人汇报的结果十分优秀、在领域内知名期刊发表了许多论文时,不禁对自己的科研工作产生思考,自己的研究应该怎样才能提升质量和创新性,才能发表高水平的文章。”正是这样的反思和不懈怠的研究精神,鞭策着他在科研上取得了优秀的成果:2019年的他在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两篇论文,成为了当初的他眼中优秀的“别人”。
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路坦途,所幸的是王见拥有三位心系学生的领路人:王少辉老师、廖晓梅老师和孙红卫老师,老师们对待学生的耐心、对待科学的严谨为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他迷茫的时候为他指引了方向。例如在他刚开始接触实验的时候,因为遇到了诸于仪器不会操作、实验做不出结果等问题而感到沮丧,甚至于失去了信心,但老师的鼓励和手把手的教导带着他走过了那段困难重重的时光,让他重拾了希望。
对于一个尚在学习中的研究生而言,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报告对于学业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了解专业领域内的动态,开拓视野,王见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分别参加了2018年全国第二届铁环境化学及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和2019年湖北省生理学年会,不断求索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除了投身科研之外,王见还积极参与科研助教实践工作,不仅协助本科生完成“大创”项目,还参与了生科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水迷宫”项目的设计,这些经历同样成为了他学习和完善自身的来源。由于他经常在线下负责讲解水迷宫,对实验过程比较了解,因此得以参与到水迷宫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在这期间中,王见总结出设计过程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动画能在讲解清楚实验原理和技术的前提下将实验过程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想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最好的方式就是换位思考。可见,学习、总结和思考已经成为王见保持的优良习惯,正是这些习惯,让他在每一段旅程中都收获不同的感受和经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王见以上下求索的态度去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境界,用脚踏实地的方法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研究生道路。他对于未来的期待是朴素而美好的:“希望读博能顺利毕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改善中国的环境出一份绵薄之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份期待,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之下必定会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