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娅,是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也是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的支部书记。面对疫情,我们家和他人一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一家人都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疫情面前普通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疫情面前,冲锋在前
我的父亲王永贵是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双椿铺镇塔湾村的一名老支书,也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亲历者。2003年,他在走街串巷、一线指挥抗击非典。17年后的今天,他依旧冲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最前线。塔湾村位于三乡交界处,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组成复杂、居住密集,再加上商城县紧邻湖北,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疫情发生后,他带领村干部在全村范围内,挨家挨户排查湖北武汉返乡人员情况并登记在册、每天体温监测,确保整个村庄每户、每人全部管控,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无遗漏。统计报表、设置卡点、挂横幅、贴标语、挨家挨户发放“疫情防控告知书”,每天忙的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连1月24日(大年三十),他都还在组织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疫工作。从大年初一至今他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村部,大喇叭播报县里通知文件、防疫口号等宣传材料,站在我家二楼能清楚听到他一字一句认真念宣传稿的声音。他的大喇叭也就成了我每天起床的闹铃。当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要念时,他说“村民有的不在乎,不往心里去,就得勤着说,勤着通知”,一次次不厌其烦、推心置腹的劝说筑起了村民思想防疫的第一关,相关防疫政策也由此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响应。在实施隔离监控的武汉返乡人员中就有在武汉读书的我,为了做好我的隔离观察工作,他真是铁面无私。把家里整个二楼收拾妥当作为我的隔离区,在二楼楼梯口放了一张小桌子,一个小的消毒盒,我妈每天给我送饭,我爸还特别交代不允许我妈跟我有接触,每次都是她把饭送上来就下去。在我回来的十六天里,竟然没有见他一面,说上一句话。虽然我的父亲很铁面,但他也有暖心的一面。巡防排查之余,他每天都会询问武汉返乡人员的生活需求,经常听见他说:有事找我,我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时都可以联系我。这样的一句承诺却忙坏了我妈妈,送菜买菜,动员我妈妈成了他的服务员,还把自家种的蔬菜都分给了他们。春节过后,部分村民要离乡复工,但是开完证明后需要去镇里加章,为了让村民“静下来”,少跑腿,他就“动起来”, 每天骑车穿梭20里路去镇里盖章。我妈劝他歇一歇,别把身体累垮了,他总是笑着说:“我是村支书,冲锋在前这是义不容辞的”。截至目前,塔湾村未发生一例疑似病例,整村无人员聚集、流动现象,村民情绪稳定。
疫情面前,选择坚守
我弟弟王洧是大别山中心医院的一名麻醉科医生,他们院是此次疫情定点救治单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于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但由于进入医院不到一年,资历尚浅,科室不对口,被划到了第二批人员名单中,他很难过,但是他觉得在轮班之前还可以做些什么。因第一批“坚守疾控人”抽调了相当部分医护力量,于是他主动请缨,要求春节期间留在科室值班,然后给我妈拨通电话:“对不起,年夜饭我不能在家吃了,春节我也不能陪你们了。”简单的告别,就投入到防护一线去,白天他穿梭在手术室,到了晚上,就一边值班,一边为进入第二批“坚守疾控人”做知识储备。
疫情面前,隔离不隔爱
1月20日我回到家后立马就进入了二楼隔离小屋,在被隔离的16天里,修改论文之余,我也想做点什么,于是我每天在群里跟大家分享防疫的知识,和回家的同学保持联系,告知他们一定严格的做好自我隔离,主动汇报行动轨迹,督导大家按时量体温,询问大家的身体状况,关心他们的家人有无被确诊,一对一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不要惊慌、不要害怕,要充满信心、保持乐观心态,相信我们能战胜疫情。同时推荐可靠的捐款渠道,引导大家为武汉防疫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个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平静了许多喧闹的城,宽阔了许多拥堵的路。一批战士绝地反击,一袭白衣英勇请战,还有一群像我的父亲母亲,还有我的弟弟一样的平凡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别样阵地,一样的战斗。让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加油武汉,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