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生科讯(通讯员 吴湘湘 高涵)8月22日,生命科学学院生科群雁团一行人以社区、景点为主要调研地点,选取了景虹花园、西雅图、气象苑3个社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徐家汇公园和外滩4个景点作为样点开展调研活动。全体队员分为三个大组,收集到343份调研问卷,采访对象涵盖社区居民、游客、当地大学生等各类人群。
上海市垃圾分类设施
采访前,队员们对调研样点的垃圾分类设施进行了初步了解,并观察了当地居民投放垃圾的分类情况。初步调查显示上海市垃圾分类设施较为完善,居民区一般都设有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类分类垃圾桶,地铁、景区等非居住场所由于湿垃圾、有害垃圾产生较少,所以一般只设置了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类分类垃圾桶。此外,社区、地铁、景点等都会有标语牌、宣传栏等设施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现场实地采访调研
生科群雁团队员兵分三路分别前往调研样点展开调研。队员进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还与清洁工、垃圾分类志愿者进行了深入交谈,从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居民十分支持垃圾分类,大多数社区居民会按时将垃圾合理分类并定点投放,工作人员会及时按类别清运垃圾并作后期处理,路上行人、游客等也基本能按照分类标准将垃圾准确分类。但有少数上班族表示垃圾桶的投放点较远,且投放垃圾的时间有限,易与上班时间发生冲突,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投放垃圾,希望后续能有所调整。
很多老年人都积极地与队员讨论垃圾分类的分类方法,也反映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非常到位,并且垃圾分类点有专门的负责人和志愿者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分类。其中,有些老人提到厨余垃圾可以用厨余垃圾粉碎器处理,他们觉得应该大力提倡在小区内增设此设施。还有部分居民认为,目前大家对于小件垃圾基本能准确分类,但是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没有地方处理,希望可以尽快增设专门的大型垃圾投放点。
徐家汇公园等景点人群较为密集,采访人群类别比较广泛,其中有一位92岁的高龄老人,她之前在国外生活,回到上海居住后,已经习惯了国外的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在没有实行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之前已能自主地做到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她认为,垃圾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垃圾分类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麻烦,她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外国友人也表示,中国实行这一措施意义重大,对美化环境、共建美丽地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从源头减少垃圾输出,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从娃娃抓起,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循序渐进开展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处理知识科普游戏
前期准备时,生科群雁团队员利用废弃纸盒制作了分类垃圾桶以及垃圾标签,并准备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明信片,书签等小礼物。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随机抽取垃圾标签,将其投入正确的分类垃圾桶。一方面可以了解受访对象对于垃圾分类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将科普活动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垃圾分类的知识深入人心。这一科普游戏引起了大多数受访对象的兴趣,尤其是小朋友们积极参与且准确度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低年级中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十分重视。小朋友们也十分喜爱作为奖励分发的明信片与书签。队员们也希望通过有趣又好玩的方式提高小朋友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引导每一个家庭成员丰富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编辑:赵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