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头版:年级晚点名开展“榜样的力量”主题教育活动;近期重要通知:晚点名出勤情况;我院师生集中观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生科好故事】校长奖|杨霖: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副刊:【生科好故事】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的背后。”
12月23日晚十点左右,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王棣按照惯例将本周的年级电子报上传在了学院17级QQ群里和自己的QQ空间、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并如往常一样附上了本期报纸的导读。看到最新一期《生科晚点名》已经发布,生科17级学生周伊林立即点击下载进行浏览,了解起过去一周的年级动态和近期的重要通知,阅读和品味了这一周的生科好故事。
自2017年8月24日创刊以来,这已是生科院年级电子周刊的第56期成果,这份《生科晚点名》已陪伴同学们走过了56个周末。
一份报纸,培养媒介素养
2017年的暑假,刚刚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的王棣即将在新一学期里担任华师生命科学学院2017年级的辅导员。对于在短短一个暑假里实现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身份转变,王棣进行了自己的一番思考。
“我这个辅导员的个人标签是什么?”这正是王棣所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反复琢磨自己从哪些工作上入手能够出色之后,他最终决定从自身专业出发,把新闻专业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创办一份属于生命科学学院17级的电子报刊——《生科晚点名》。
为了办出一份更贴近同学生活又具有思政价值的报刊,王棣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对报纸的内容、栏目、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仔细且精确的设计。
其中第一点就是优化栏目设计。为了编排有吸引力的栏目,首先他决定清晰划分头版与副刊栏目功能,使头版以学院、年级新闻为主,副刊以学生作品为主,在满足学生信息需求的同时搭建起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其次便是着力打造思政教育特色栏目,如近期重要通知、晚点名出勤公示等,及时掌握学生动态。除此之外,王棣也十分重视报刊的内容建设,“内容是核心,优质的内容更能影响人、教育人。”点开一份《生科晚点名》,读者总会立刻被“生科好故事”这一板块所吸引,王棣正想通过这一板块来宣传典型事例,讲好学院故事,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一份优秀的报刊是载体,在此基础上营造的氛围更是实质。这样的一份年级报刊在加强舆论引导,构建思政网络话语体系方面起有关键的作用。王棣想要做的正是培养思想先进的学生作为“意见领袖”在平台上发声,传递正能量。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新时代下的媒介素养也是其创办《生科晚点名》的重要目的。
在王棣看来,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其实是大学生的必备素养,常埋头在实验室里的理科生也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理解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媒介。“媒介素养的概念其实很泛,我理解的它是狭义的,希望生科人能够在忙碌之余看看报纸,了解学院和年级的动态与榜样,同时增进年级的凝聚力。”
而事实证明,这份报刊已达到王棣的预期,如今,这份报刊也已成为了他的一个鲜明的标签。自创刊以来,《生科晚点名》在校内影响力广泛,空间、微信、微博合计浏览量累计超过50万,点赞量数千。
在生科院17级同学的眼中,这份报纸则是一次新颖且极具特色的尝试。“以前没想过每周出一份报刊,只知道有学期中或者学期末的总结。”周伊林说道。通过这份报纸,同学们不仅更容易去了解平时未曾注意到的重要信息,也让大家更接近新闻,潜移默化地培养媒介素养。
一间直播室,丰富点名形式
报刊创办后,王棣并没有停下自己创新的脚步,他又对晚点名形式进行了新一番的思考。由于年级电子报取名为“生科晚点名”,王棣便因此产生了变革晚点名模式的想法,“别人会想生科晚点名究竟怎么个点名,生科的点名和其他学院有什么不同,难道就只有一份报纸吗?不是,除了报纸还有直播形式。”
一学期举办一次直播点名活动,生科院已一共进行了三次直播晚点名,而每一次活动都推陈出新,将思政理论与现代媒介相结合,亮点频频,每一次直播活动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为同学所喜闻乐见。
17年11月,王棣进行了第一次直播晚点名的尝试。了解到张婉琳性格较活泼,平时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活动,并且对直播也具有兴趣的,王棣便推荐了张婉琳担任第一次直播间的主播,“我自己也挺愿意参加的,觉得尝试新事物很不错。”张婉琳说道。直播开始,张婉琳引导线上的同学参观起东五女生的寝室以及观看女生们准备的各类学习十九大精神节目,同时积极促进线上的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而直播的效果更是令人满意,线下线上的同学们均投入到直播活动中,活动结束后,QQ直播间的浏览围观量已达到一千三百多次。
第一次直播的成功为后两次的直播活动提供了经验,在点名查寝的同时,直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第二次直播活动则选取了全年级所有男生寝室作为直播对象,但此次直播可不仅仅局限于让男生们在寝室里露个脸,他们还需进行“文明寝室”的评选,直播间里围观的30多位女生寝室长和新转入生科院的女生代表则担任起了评委的角色,负责给每个男生寝室的整洁度、清洁与寝室风貌进行评分。第三次直播活动则聚焦于年级师范女生,主播夏玉琴一边和同学们探讨师范生的必备素养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边走访了每个寝室,带领同学们,向镜头展示他们准备好的钢笔字和粉笔字,展示师范生同学的风貌。
周日晚点名作为华师的一项特色思政教育活动,已延续执行了许多年,但总体上大多采用去教学楼教室里集中点名的方式,内容与形式上都较为单一。对于生科17级的同学来说,这种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直播点名方式不仅完成了传统点名的任务,还提供给他们展现自我、展示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以及欣赏他人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了解到同学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面。在第三次晚点名中,师范生苏才梨便选择了自己的偶像尤长靖的歌曲《昨日青空》中的歌词作为自己的粉笔字和钢笔字的展示内容,而谈起令人印象深刻的直播内容时,她又笑着说:“有男生弹吉他唱歌,很吸引人,弹吉他的男生还挺帅的。”
在王棣看来,三次直播晚点名已形成了生科独特的点名特色,直播特色与报纸相辅相成,自然而然地打响了“生科晚点名”这一品牌。“这个时候就可以说生科晚点名特色在哪,就在周刊报纸和直播点名,形式与内容相互支撑了,品牌效应就来了。”
一份坚持,承载大学回忆
一份报纸,一间直播室,打造了生命科学学院17级的特色点名模式,而这份成功得益于其创办者王棣的坚持和生科院每一位同学的付出。
“虽然说电子周刊这个形式不算太新,但是我觉得贵在坚持,我会坚持四年。”这是王棣的决心。任何一件事要坚持四年,其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次想放弃的机会,王棣也不例外,但每当他产生一丝动摇的念头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办这份报纸的初衷——让生科院每位17级的同学在毕业时带走一册装满大学回忆的《生科晚点名》汇编。
站在大局考虑,站在以生为本的角度,王棣便觉得这件事情坚持下去是值得的。在王棣看来,一份《生科晚点名》,不仅仅只是一份报纸,更多的是生科同学们今后的回忆。所以他始终把编写这份报纸作为一个长久的规划,坚持自己办、自己发,坚持每周一期。王棣真诚地谈道:“当我想到毕业后大家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那么一份一共136期的《生科晚点名》册子就足够了。”
王棣的这份真诚与用心也被每一位生科院同学看在眼里。在他们眼中,王棣就是一位很会“搞事情”的大哥哥,总是在为同学们忙东忙西。在日常生活中,王棣会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亲切幽默,而在工作时,又十分有自己的想法与主见。
对于他的产品《生科晚点名》,同学们也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支持。虽然身为理科学院的学生,但是同学们却不只沉浸于实验室的仪器中,也对办报纸、做直播充满兴趣。
“感觉大学不只有学习,办报纸也很有意义。”周伊林说道。
在王棣的指导下,生科院的同学们已不仅仅只是《生科晚点名》忠实的读者,还更担任起了报纸的通讯员、投稿者。在一次年级跑操活动中,周伊林被通讯员采访的感受内容刊登在了报纸上,这便让她惊讶兴奋不已。国庆期间,王棣向同学们征集出游照片,大家便立刻踊跃投稿,苏才梨就是其中的一员,虽然投出的许多照片未被采用,她却依然兴致勃勃。
在办稿与直播中,生科院的同学们收获到的有媒介素养、媒介技能,收获到的更将是一份记录了四年中亲历的所有事情的合集,一份记录了自己成长历程的毕业礼物。一周一期《生科晚点名》,一学期一次生科直播间,四年积累一份大学回忆。
更多内容新颖、不同形式的生科晚点名模式正在加载中,而在2019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的晚上,第57期《生科晚点名》即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