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生科讯(通讯员 池煜瑶 洪艺珊)十一月的武汉,小雨淅淅沥沥,寒风吹彻,叶虽落,树却挺。初冬,不如隆冬神圣庄严,不如金秋的喜悦,然而,它却承载着别有一番韵味,让人眷恋。它那令人追求温暖的阳光,使人看到明亮的笑容和蓬勃的青春。在桂子山上,它挡得住平庸者的步伐,却阻挡不住勇敢者的信念;困得住无为者的裹足不前,却困不住奋斗者的孜孜以求。
从月初获得第八届“华文杯”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的喜讯传来到今天,不过十余天,杨前,这位来自生物科学专业的15级师范生,在获得此项荣誉后迅速从喜悦中沉淀下来,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忙碌的实习生活中去,这一荣誉已化为一颗金灿灿的果实,被他轻轻收入旅途的行囊之中。
谦逊平和:怀学习之心参赛
“参加比赛是对自己的检测,也是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捷径。通过比赛,可以将自己的缺点毫无保留地暴露在讲台上,同时也可以向其他选手的优点借鉴学习。”这是杨前参加这次比赛的初心,而谈到成为院里的参赛候选人时,他也同样谦虚地使用了“幸运”二字。和大多数人一样,面对这个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院和学校的参赛身份,杨前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也有过紧张焦虑,但他并没有让这种情绪影响自己,而是选择通过不断熟悉知识、增强技能的方式来增加自信、调整心情。即便在赛后,这份谦逊平和也是一以贯之,对于自己这次的临场发挥,他认为没有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只能为自己打一个中等分。
勤思苦念:以钻研之态应赛
“比赛的每个阶段都是难忘的,也没有哪一个阶段是轻松的。”这次比赛并不容易,生物学科参赛的有来自全国各所高校的349名选手,确定选题后留给杨前的时间也不多,而他选择的参赛课题又是之前微格训练课中印象深刻的一块“硬骨头”,面对这些困难,他凭着勤谨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逐一克服:时间不够,就从缝隙中抽出时间,有时候在走路的时候想一想课题如何完善,有时候又在吃饭的时候预想不同的设计方案,周末的时候合理安排时间,搁置其他不必要的事情,专心备赛,在长段时间里将自己课题的内容系统化;课题难“啃”,就埋头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理清课题内容在课标、教材中的地位,明确自己要达成的目标,随后便投身于大量有关书籍的阅读和知识的获取,从各个方面丰富自己的理论内容,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接着便是一次又一次在试讲中的调整、打磨,以增加课程的灵活性,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钻研,让他能够在比赛中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井井有条地表达出来,并获得评委老师的认可。
孜孜不倦:持求索之姿教学
回望这过去三年中走过的路,杨前认为大一暑假的野外实习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让他开始遥想未来自己成为一名生物老师的样子,他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如果自己学科知识不扎实,就很难去真正地体验到生命的多样、复杂以及统一,难以在实际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潜能”,这样的体会督促着他在成为一名教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而今他已在华师一附中实习两个月,在真实的课堂中接触到学生后,他对教学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遵循教材按部就班的讲授,即使你将每一个知识点踩得很细,对于如今的学生来说,连应付考试都是不合格的。”从教学中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一定是要自己对教材有着一定的理解分析,才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将知识精细加工而内化于学生的心中。”
纵观人生旅程,只有在经历了荣与枯之后,才会呈现绝美的韵致,只有经历了艰难的日子里对信念的固守,才能在寒冬腊月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在春风和响的季节里绚丽绽放,硕果累累。逐道而行,诸事可成。
(编辑:刘俞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