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仪器,显微镜,实验室中是她忙碌的身影。干净利落的短发,一尘不染的实验服,严肃而细致的眼神,她是一丝不苟的科研人。《Nature》,《biochemical》,《Journal》上成果累累,她是前沿领域的开拓者。奋战教学一线,指导学生规划,她是莘莘学子的引路人。她是刘艳丽,2017年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得主。
2008年,刘艳丽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后,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多伦多大学SGC研究所进行了两年的学习,2016年成功获得副教授职称。作为一个北方人,说起与华师开始的故事,刘艳丽表示当时“就是想出来看看,拓宽视野”。却不想这一看,便在桂子山上的实验室中与讲台之上扎了根,这一扎,便是十载光阴。
刘艳丽在众多教师人才队伍中脱颖而出,造就她的绝不仅是机会与天赋,更是一丝不苟的细致、严谨好学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验室与家之间往返是刘艳丽的基本生活状态,虽然有时忙碌,但简单而有规律。而对科研人来说,有时实验室便是另一个家。
耐住性子搞科研
临近期末,虽然已经完成了教学工作,但刘艳丽却依旧繁忙。她总会步履匆匆地穿梭在不同的实验室。做科研是一份苦差事,其中的辛苦之一便在于不断的重复。我们在跟访刘艳丽时,她正在破碎大肠杆菌细胞以获得其表达的重组蛋白。过程是多次重复地将样品加入到仪器中,并需要时刻观察、控制破碎进程。需要破碎的样品仅有四个,而所花费的时间却需要一个多小时。
刘艳丽与学生一起实验
“科研道路固然是艰辛的,而且其中也必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要耐得住清寒寂寞,还需戒骄戒躁,要能够承受实验失败带来的打击,才可能获得成功。科研项目的最终成功与耐力、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刘艳丽告诉我们,以上破碎细胞只是蛋白纯化中最开始的步骤,此后还要离心、结合、洗脱等一系列操作,少则一天,多则2-3天,才有可能拿到一批纯化的蛋白。然后再开展蛋白结晶条件的筛选。这个结晶过程则有可能更加漫长,数天、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然而,最终也未必可以拿到可以解析结构的蛋白晶体。“成功的例子总是凤毛麟角,失败是相当常见的,只有不怕辛苦地努力播种才可能会获得成功。”刘艳丽表示,没有任何一条科研道路是平坦的,只有怀着努力拼搏的干劲、积极进取的心态,才有可能享受到科研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拼搏与努力最终带给刘艳丽的是丰硕的成果,作为一名青年科学研究者,刘艳丽一路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2009年至今,刘艳丽已参与了十多项科研项目,其中有七项由她主持。在2016年一年内,她分别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Biochemical Journal》、《FEBS Letters》、《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Current Protein & Peptide Science》等知名刊物上发表七篇学术论文。一路走来,她的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小分子药物的筛选和设计等领域有了开拓性的进展。
教学求索无止境
刘艳丽从2009年工作至今,已有八年的教学经历。在这八年中,她不仅教授过“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应用生态学”等课程,也涉及了自己所并不专精的“无机化学”课程。刘艳丽回忆道。“在上无机化学一门课程时,由于专业不对口,总是有很多地方不懂。于是便在上课前与同事一起将不懂的地方弄清楚明白,有时甚至上课前还在办公室和同事一起死啃书本。”
肩负教师使命的刘艳丽总是主动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想要做到出色,不仅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多与学生交流,做一个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的老师。”而她也正如话中所说的一样,把学生当做孩子一样看待。作为1405班班主任的她积极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组织班会,并给即将要走上就业岗位或者继续攻读学位的准毕业生带去自己的经验和建议。为他们的未来之路指明方向。
刘艳丽正在实验 刘怡摄
此外,刘艳丽在教学中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她认为自己是不善言辞的人。尽管成就颇丰,但是在采访时她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认为自己并没有太多值得报道之处。正是这样不慕名利,脚踏实地的严谨态度,让她在科研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文/生科记者团 秦亚林 刘怡 刘俞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