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是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认鸟,是综合一切可能的,剩下的再找出更多的可能,那就是真相。
文/周劼
和周权相约在旧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不大的空间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标本,当然鸟类的最多,翱翔天空的,涉足水边的,栖息枝头的,漫步草丛的……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黑黑白白,花花绿绿,把整个标本馆妆点成立体的空间,多样性的世界。
据周权介绍,他们正在装新整旧,不久将搬到新馆,到时观展的面积比现在大很多倍,展品的数量也比现在多许多倍。
就在这静止而生动、无声而喧嚣的奇妙之馆,周权和我们谈起鸟儿——
认鸟流程
/ 上课啦 /
认鸟辨鸟,给鸟分类、命名,可是个大学问,很多人皓首穷经就干这个,还经常争论不休,对我们外行而言就更一言难尽。但是咱们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只要应付日常即可,那么砍去高深,剥去复杂,归于外行的简单明了,认鸟辨鸟一字记之曰:cha。
/ 开讲啦 /
好奇心爆棚
走在路上,经常眼前头顶嗖地飞过一只鸟的身影,我们会脱口问:“哇,吓一跳,是只什么鸟儿?”
翻开书本,经常读到关于鸟的诗歌,比如“身轻一鸟过”,我们会不自觉在脑海里问:“一鸟,又是只什么鸟?”
打开手机,经常出现鸟的屏保、图片,绚烂瑰丽,我们会忍不住想弄明白:“这么漂亮的,又是什么鸟?”
……
鸟无所不在,我们对于鸟的追问也无所不在。这就是人类的好奇心,总想知道未知的,总想了解更多的。
/ 课前预习/
三会
想认鸟辨鸟:它叫什么名字、如何分类、怎样的习性、何种的特征……得有一点儿基本知识,得会认字,会看图,会检索。
比如先查查字典,看看鸢、鹜、鹬、鹡、鸲、鹗、鹇、鸻、鸮等等一些字的读音意思,这是很多常见鸟类名字的字根,弄错了读错了,可要闹笑话。这是认字儿。
另外,找几本关于鸟类的书翻一翻,不用太深奥,多一些图片的,知道一下大的特征,比如长嘴、短嘴、长腿、短腿、反嘴、勾嘴大致是什么样子,什么比例。这是看图。
最后,了解一下一些实用手册的分类方法,收录的范围,看到一只不知名的鸟后知道如何查找。这是检索。
有了这些,就可以带着眼耳脑和满心欢喜上课啦。
笔记一 认鸟之初是“察”:观察嘴和爪
(有同学举手说,老师,认鸟看它花花绿绿的颜色、听它叽叽喳喳的叫声不更简单吗?同学,那可不简单,绝大多数鸟并不花花绿绿好看,而是灰不拉几,土得掉渣。从羽毛颜色来分,那会张冠李戴。叫声有很多个体差异,还可能互相模仿,更分不清了。所以,从颜色和叫声来认鸟,很容易乱点鸳鸯谱。)
我们看一只鸟儿,先看它的嘴和爪。嘴是长还是短,是尖还是钩,是厚还是薄;爪(腿)是长还是短,趾的数量和前后分布,有蹼没蹼。观察到了这些,就大致知道了它的类群,是林鸟还是涉禽,是水鸟还是猛禽。
比如,嘴带钩的,基本上食肉;嘴又直又长的,多半是涉禽;脚上有蹼的肯定为了划水,爪子前三后一的,肯定为了抓牢树枝。
小知识
乌鸦乌鸫全在嘴,白鹤白鹳全在腿
乌鸦和乌鸫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两种鸟,全身一码黑,所以很多人把乌鸫叫成乌鸦。其实它们一个是雀形目鸦科,一个是鸫科鸫属,不沾边。如果靠羽毛颜色分,可就乱了。区分它们要靠嘴,黄嘴的是乌鸫,黑嘴的是乌鸦。就这么简单。
白鹤(丹顶鹤)和白鹳都是鸟中的大长腿、大长脖,毛色都是白加黑,又都是大型涉禽,生活习性类似,所以古人也闹不清楚,经常把小白鹭叫作白鹤。区分它们要靠腿,它们的腿都是三前一后,但鹤类的后趾和前趾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在高一些的地方;而鹭类的脚趾前后水平。这也是鹤和鹭大的区别,一看就能分清。
笔记二 认鸟之中是“查”:查阅手册
从鸟嘴和爪大致知道它们的类群,然后拿出一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北省自然观察手册》之类的鸟典,分门别类,仔细检索,一般就能找到。
(有同学又举手说,老师,光靠嘴和爪就能找到吗?同学,靠可以,不能光靠,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的特征来增加可能性,再加入羽毛的颜色、叫声等等,很快就能认出了。)
小知识
椋鸟全在两块斑,八哥全在一撮毛
椋鸟是我们在公园、大学校园经常看到的一种鸟类,嘴巴尖尖,不长不短,有红有黄,爪子三前一后,和其他的林鸟没多大区别,这个时候就看它翅膀下的两块白斑,这是雀形目椋鸟科的标志,有了两块斑,就是椋鸟。
八哥夹在翅膀里也有两块白斑啊。对啊,八哥就是椋鸟科的,它的命名就和这两块白斑飞起来像“八”字有关(如果不叫八哥的话,它可能名黑椋鸟)。八哥最与众不同的,在于它嘴上有一撮毛。嘴上有毛,办事牢靠,可见八哥是种“德高望重”的鸟。
笔记三 认鸟之重是“差”:发现差异,找不同
鸟有科有属,有纲有目,千差万别,很多命名分类就从这些差异之处着眼。找到了差异就找到了命名的关键。而且有些特征是独一无二的,找到了这个,认鸟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但是这些特征多种多样,有的在叫声,有的在毛色,甚至有的在头、背、颊、喉等细微处的细微差别,这就需要经验的积累和见多识广、博闻强记。
(有同学又举手说,老师,我怎么知道哪些特征很重要,哪些特征可以忽略呢?同学,问得好,这些特征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长期慢慢摸索。认鸟就像交朋友的过程,点点滴滴,它的举止形态浸润于心,认识了它,也就爱上了它。朋友哪有一朝就能识遍的。)
小知识:鸟名里的东方色彩
我们古人认识很多鸟,给它们取名字,记载在典籍里,流传至今,我们沿用习称,就显得和科学的分类有些不同,但没关系,有了这样的名字,反而会显得古朴、典雅、雍容,不仅是朋友,还是老朋友。
比如,常见的戴胜,就因为它的“星点花冠道士衣”,头上像顶了一顶花冠,而成为祥和、美满、快乐的象征。
翠鸟、蓝喉蜂虎、鱼狗名字完全没关系,可是它们都属于一个共同的目——“佛法僧目”。为什么五彩斑斓的几种鸟,却取了个万象皆空的名目?原来,古代日本僧人晚上听到鸟叫声就像“佛法僧”的字音,早上起来一看,见到了三宝鸟,以为是昨晚的那只,就把它叫做“佛法僧”了。不失为美丽而玄幻的误会。
这些鸟的名字和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审美密切相关,充满了东方的神秘色彩。
笔记四
认鸟之高阶还是“查”:
像查案一样推理
我们观鸟,最好远远的,不惊扰它。可是远就会带来观察的困难,看不清嘴,也认不准腿,很多细节更是模糊;或者,鸟翱翔在天空、躲藏在叶底、匍匐在草丛,只是一个小点儿、一个静默潜伏者、一个迷彩隐身者,这时该怎么认出它来?
这就需要我们有侦探一样的推理能力。我们看到鸟的嘴,就能大致知道它吃什么,怎样吃,就知道它的生活环境;我们看到鸟的腿(爪),就知道它的活动方式,如何捕猎,如何行止,就知道它的生活习性。这叫正推,一般认鸟辨鸟是按这个逻辑进行。
反过来,我们到了一个环境中,山林还是沼泽,草原还是人类生活区,就可以大致知道生活于此的鸟类,吃什么,怎样吃,习性如何,它们的嘴和爪会是怎样。这叫逆推。在我们不能完全掌握鸟类细节特征时,这是个辅助手段。
小知识
看它怎么飞,直升机还是喷气式
假如你到府河、沉湖等湿地观鸟,会一下子惊叹它们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涉禽、水鸟、候鸟、留鸟,乌央乌央一大片,混在一起,晃花了眼,这时想要区分谁是谁,可就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了。这时就需要别的手段了。比如飞行姿态。
在湿地的冬候鸟,主要以雁科和鸭科为主,它们伏在沙洲上休息,脑袋埋在翅膀下,缩尾缩脚,难以区分。可是一旦飞起来,差别就大了,拍拍翅膀就起来了的,就是鸭科,它们体形小,像直升机;需要在水面助跑,划出一道弧线的是雁科,它们体形大,像喷气式。还有的飞起来忽高忽低,像正弦波,就是麻雀一类的小雀鸟,它们翅膀弱,扇一下飞高,收一下下坠。
/ 下课啦 /
一道思考题
我们观鸟是因为喜爱,我们拍鸟是因为审美,我们认鸟是因为好奇心,那我们和鸟亲近又是为什么?
对自然之美的惊叹?对生物多样性的惊异?对资源、环境破坏的惊悸?对很多物种生存状态的惊忧?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合在一起,却是我们人类深沉地思考。
■达人介绍:周权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馆长,唐派标本制作技术传承人之一,自2010年起从事陆生脊椎动物教学和野外调查等科研工作。
(编辑:王卓瑶)